上海顾绣艺术馆

顾绣介绍
一、起源进程
     “顾绣”又称“露香园顾绣”,汉族传统刺绣工艺之一。“顾绣”因起源于明代(公元1368~1644年)松江(今上海市)地区的顾名世家而得名。顾名世曾筑园于今上海九亩地露香园路,穿池得一石,有赵孟
頫手篆“露香池”三字,因以名园。
     顾氏后裔精于刺绣,绣品精美典雅,技法独到,常用于家中陈设和馈赠亲友,因此称之为“顾绣”。“顾绣”是以名画为蓝本的“画绣”,是中国织绣工艺中的奇葩。
     清初,松江府状元戴有祺著作《寻乐斋诗集》“露香园缪氏绣佛诗注”曰:“上海顾绣始于缪氏”(缪氏是顾汇海之妾;汇海为顾名世长子)。据传缪氏的绣法出自皇宫大内,绣品使用的丝线比头发还细,针刺纤细如毫毛,配色精妙。绣制时不但要求形似,而且重视表现原作的神韵,且做工精细、技法多变。仅针法就有施、搂、抢、摘、铺、齐以及套针等数十种,一幅绣品往往要耗时数月才能完成。所绣的山水、人物、花鸟均精细无比、栩栩如生。
     顾家先后出现了缪氏、韩希孟和顾兰玉等“顾绣”名手。韩希孟是顾名世的孙媳,在“顾绣”诸名手中最有代表性。她具有很高的艺术素养,认为刺绣不应只是衣裙装饰的从属物,而应以它的独特风格,显示出独立的艺术地位。其绣品大多以宋元时期(公元10~14世纪)的名画为题材,她充分运用针锋特技来表现画面的神韵,所绣人物神采奕奕,呼之欲出。韩希孟的精湛技艺确立了“顾绣”的卓越地位,
她的写真手法对后世“仿真绣”的发展具有启迪作用,苏绣受她的影响也很大。
     到了清代(公元1644~1911年),顾名世的曾孙女顾兰玉开始设立刺绣作坊,广收门徙,传授“顾绣”技法。自此“顾绣”在上海附近地区流传开来,民间妇女争相仿制,商人开设绣庄,收购绣品,“顾绣”之名传遍江南。清代嘉庆年间(公元1796~1821年)以后,“顾绣”逐渐衰落,几至失传。新中国成立后,这项绝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。
     明代后期,上海“露香园顾绣”高雅的刺绣艺术对后世影响很深,清代四大名绣皆得益于“顾绣”。“顾绣”秘笈六要素表现为:作者的文化艺术涵养、题材高雅、画绣合一、用材精细、针法灵活创新、择日刺绣与锲而不舍的精神。

二、艺术特色
“顾绣”独到的刺绣技法主要体现于:
     1、半绘半绣、画绣结合
“顾绣”以宋元名画中的山水、花鸟、人物等杰作作为摹本,画面均是绣绘结合,以绣代画,这也是它最为独特之处。如在《群仙祝寿图轴》中,
画中人物所穿锦裳,是先上底色,后于底色上加绣作锦纹状的;人物的面部则是先绣后画的,云雾则只用画笔直接用色,而不加绣。这种大胆创新的技法,表现山水、人物尤为生动。
2、针法多变,时创新意
     “顾绣”的针法复杂且多变,一般有齐针、铺针、打籽针、接针、钉金、单套针、刻鳞针等十余种针法。
3、间色晕色,补色套色
     “顾绣”采用的种种彩绣线,是宋绣中所未见过的正色之外的中间色线。“顾绣”为了更形象地表现山水人物、虫鱼花鸟等层次丰富的色彩效果,采用景物色泽的老嫩、深浅、浓淡等各种中间色调,进行补色和套色。从而充分地表现原物的天然景色。
“顾绣”从一开始就有别于苏、粤、湘、蜀四大名绣,它专绣书画作品,成为独特艺术。它把宋绣中传统的针法,与国画笔法相结合,以针代笔,以线代墨,勾画晕染,浑然一体,为祖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增添了异彩。

三、顾绣一脉
     顾名世是明嘉靖三十八年进士,官尚宝司丞,晚年居上海。尚宝司丞,就是在内宫管理宝物的官吏。“名世性好文艺”,见多识广,艺术修养较高,在他的影响和倡导下,他的女眷们也酷爱艺术,善丹青书法,精于女红,尤其擅长刺绣。她们从事刺绣的目的不仅于实用,而是视作上层妇女的修养和更高层次的艺术追求。
     在盛行于世的松江画派画风薰陶下,她们研究继承宋代“闺阁绣”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技巧,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。
她们选择高雅脱俗的名画作为蓝本,对表现对象深刻观察、细心揣摩,技法上创造出散针、套针、滚针等针法,用以极力模仿绘画的笔墨技巧。她们将丝线劈为36丝,“其劈丝细过于发,而针如毫,配色则有秘传,故能点染成文,不特翎毛花卉巧夺天工,而山水人物无不逼肖活现。”
     顾氏女眷中较早从事画绣的,是顾名世长子顾汇海之妾缪氏。“顾绣”名手中,造诣最高,最具代表性的,是略迟于缪氏的顾名世次孙顾寿潜之妻韩希孟(又名韩媛)。韩希孟善画,在针法与色彩运用上独具巧思,显著提高了这种绣法的艺术品格,“顾绣”由此又称“画绣”。“顾绣”在明清时期曾风靡全国, “顾绣”之专称代替刺绣之通名,以后发展起来的苏绣、湘绣、粤绣、蜀绣等,都曾得益于“顾绣”的技法。
     绣花坡是新场镇近郊的一处地名,它位于今上海千秋桥东约里许,据史志记载,这一带妇女自古以来即好刺绣,人人技艺超卓。明代,当新场镇步入最为繁荣的时期,其刺绣之风更有了进一步的兴旺与发展,历史上曾有竹枝词一首,词云:“一钩新月制香罗,姊妹相携绮陌过。怪底踏青鞋样巧,阿侬家住绣花坡。”据说每年春暖花开之时,姑娘们都会用新绣成的服饰将自己妆扮得花枝招展,借踏青之名走出家门,相互间赛一赛、比一比,以展示各自刺绣技艺上新的创意和进步,并因此获得如意郎君的青睐。
     绣花坡当时是南汇刺绣技艺的发祥地,
据说当时绣花坡的韩家就是著名的刺绣世家之一,其女儿韩希孟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。韩家当时不仅人人好刺绣,而且人人也都好绘画,用刺绣仿古画的技艺就是在这基础上派生出来的。韩希孟成为顾名世孙媳妇后,将刺绣技艺传到了上海,并予以了发扬光大。
     刺绣从绣花坡走进露香园后,成了古今瞩目的传世“顾绣”,而发源地绣花坡的刺绣却渐渐没落了,有竹枝词云:“鸳鸯绣出色丝工,自昔传闻歇浦东。今日绣花坡上过,胭脂零落野花红。”
     明代松江画派代表人物董其昌对“顾绣”极为赞赏,称它“精工夺巧,同侪不能望其项背……人巧极天工,错奇矣”。韩希孟创立“画绣”阶段是“顾绣”发展的初期,绣品多为家庭女红,世称“韩媛绣”,基本用于家藏或馈赠。
    
顾名世曾孙女顾兰玉,因家道中落,逐设帐授徒,历30余年,将家传秘绣技艺传于外姓。其时,城中四乡许多妇女习“顾绣”以营生,形成一定规模,当时有“百里之地无寒女”之说。达官显宦、富商巨贾争相购藏顾绣珍品,使“顾绣”身价陡增。
     据清代嘉庆年间《松江府志》记载,顾兰玉“工针黹,设幔授徒,女弟子咸来就学,时人亦目之为顾绣。顾绣针法外传,顾绣之名震溢天下”。
     但是,“顾绣”的卓绝是以高素质的艺人和大量的工时为代价的,制约条件很多,所以难以普及,难以为继。清末,“顾绣”逐趋湮没,以后几乎被人们所遗忘,被吸收“顾绣”技法和营养而崛起的苏绣所替代。

四、传承与保护
     上世纪二十年代, 松筠女子职业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均设立“女子刺绣班”,现年近九旬的戴明教老人曾为该班学生,她是近半个世纪顾绣的代表性传承人,著有《顾绣针法初探》一书。可惜后来学校毁于侵华日军的炮火,再也没有恢复。上世纪七十年代,戴明教老师开始收徒授艺。不久,“文化大革命”等政治运动,使刚复苏的顾绣遭到“复旧复古”罪名而夭折。
     戴明教,汉族,女,1922年1月出生,现年92岁。1934年至1937年在上海“松筠女子职业学校”刺绣班学习。
她13岁开始学绣,师从沈寿之徒宋金苓(沈寿,清朝绣工科总教习,仿真绣创始人;宋金苓为其第一代弟子)。虽然之后抗战爆发,学校解散,但这是“顾绣”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,标志着“顾绣”从家族的传递转为社会的传递。
     “顾绣”是民间绣艺与文人画结合的产物,从业人员须具备传统的书画修养。正因如此,它很难普及,且制作费时耗工。20世纪50年代以后,上海曾办过不少“顾绣”厂,现基本都已关闭。“顾绣”之名虽盛而真得“画绣”真谛者在上海几乎不复可寻,因此必须要采取措施对这一传统绣艺进行抢救、保护、整理、挖掘。
     国家非常重视对“顾绣”的保护,2006年5月20日,经国务院批准,“顾绣”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顾绣动态
联系我们

地址:上海市嘉定区大治路18号
电话:021-59103013
手机:17717440513
邮箱:sh@lxygx.com
网址:www.lxygx.com
QQ:2763339693


 
【 版权所有 露香园顾绣(上海)艺术品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:壹壹网络
顾绣艺术馆       地址:上海市嘉定区大治路18号       电话:021-59103013       邮箱:sh@lxygx.com